编者按:2017年已过大半,网上舆论跌宕起伏,而“烂尾舆情”仍积弊难改,不少热点事件在媒体曝光之后便没了下文,还有一些事件的调查结果难觅踪影。随着新舆情热点的不断出现,尚未解决的“旧闻”被公众渐渐淡忘,而依法处理和问责的舆论压力不足,便给部分应担责的单位和个人制造了掩人耳目的掩体。本文收集、梳理了2017上半年出现的政法“烂尾舆情”,解析其特征与破解之道,以供参考。
2017上半年十大政法“烂尾舆情”一览表

一、“烂尾舆情”的特征分析
1. 舆情热度高开低走 留下潜在舆情隐患
纵观上半年影响力较大的“烂尾舆情”,不难看出这些事件往往因复杂的利益关系而被搁浅。如性侵类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从北影学生阿廖沙(化名)自曝遭性侵到经济学家被指地铁猥亵殴打女乘客,这些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舆情事件,或是没有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或是只抛出一个不能令广大公众信服的结论,留下潜在的舆情隐患。另外,北京西站假志愿者骗局尚未破解,“以房养老”骗局、“善心汇”伪慈善骗局等新型经济犯罪又层出不穷,受害者的资金补偿迟迟得不到落实。旧有矛盾逐渐积累的同时,新的情况和问题又不断涌现,饱受“议而不决”的质疑。这其中涉及复杂的社会根源,舆情大多呈现出高开低走的发展轨迹。每一个舆情事件都对应着现实痛点,也许有些问题调查难度相对较大,一时间无法给公众一个完整的答复,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事情会被遗忘。
2. 舆情应对“表里不一”:表态多跟进少
除复杂疑难问题之外,政法队伍违纪违规案件也是“烂尾舆情”的多发领域。不可否认的是,相比过去,政法机关在舆情应对上,反应变快,信息发布由少变多,态度由“不见”变“露脸”。可见,部分政法机关能够娴熟运用危机公关的套路,但多数情况下却是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这些舆情事件或是以“调查”的名义被拖延搁置而长时期不给说法,或是将主体问题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处置措施罔顾民意,应对之“表”虽焕然一新,之“里”却积弊重重。例如,迟夙生律师被抬出法庭事件中,全国律协、地方律协、辽宁省政法委等部门迅速跟进,积极保障律师合法权益,但涉事的望花区法院却迟迟不公开现场视频,调查结果也久未公布,法警是否有过激行为仍是未解之谜。
3. 媒体常选择性忽视 舆情追踪动力不足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新旧议题更迭节奏加快,新闻事件保鲜期很短,舆论呈现速食化。随着舆情事件中所具有的时效性、重要性、趣味性、接近性等价值要素的逐渐流失,受众对其的关注度也逐步降低。除非该议题后期有了新变量的加入,才能再次刺激相关议题关注度的升高。尤其是对于一些未引发大规模关注的舆情事件,媒体很容易对后续发展丧失兴趣,未等事件有了结果,便不再关注该议题。这些影响力较为有限的事件因媒体未能“从一而终”地揭示事实真相和事件全貌,从而造成了“烂尾舆情”,让受众“悬疑”。如辽宁省辽阳中院致函6地司法局,要求律师做好上诉人工作配合庭审、江西警方鸣枪示警疑子弹反弹致精神病人中枪身亡等未引发社会大面积讨论的事件,后续并未有媒体的详细跟踪报道,最终导致相关议题逐渐在公众视野中隐身。
综合来看,“烂尾舆情”是内部、外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相关事件或是因议题自身的顽固性和反复性而病久难愈,或是因外来的权力干预而久拖不决,还或是因媒介环境的制约而快速冷却,最终论为“烂尾舆情”。
二、如何避免出现“烂尾舆情”
舆情“烂尾”现象久而久之会影响公众的集体记忆。公众或许会一时遗忘一些未果的事件,但一旦某些同类新闻再次发生,便会唤起公众对“烂尾舆情”的记忆。从社会治理层面上讲,“烂尾新闻”一旦累积形成示范效应,相关部门便极易陷入“塔西陀陷阱”。因此,不管是不是社会舆论的焦点,都需要警惕和避免“烂尾舆情”的发生。
1. 职能部门应兼顾“破与立”
对于重大而复杂的案件,我们还要静待完整事实真相的呈现。但是,“静待真相”并不能成为有关方面“不作为”的托辞。职能部门还需坚持“破与立”的辩证法,敢于割痈治疮、除旧布新,该严惩的严惩不怠,用确凿的证据直面质疑,经得起公众的推敲和追问。在“骤雨打荷叶”的雷霆行动之外,还要根据个案进行反思与延伸,以“疏雨滴梧桐”的锲而不舍之精神祛除顽疾。
2. 媒体应时常“回头看”
事件刚被报道出来时往往只是暴露了问题的冰山一角,媒体还需坚持追击事实的真相,保持持久的关注和追问,时刻提醒相关部门调查事件要有始有终,倒逼相关部门促进问题的解决,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做到公平公正。目前,一些媒体都已经意识到“烂尾新闻”的存在,并在一定的时间节点定期盘点总结,回访旧闻,追问新闻事件的结果。但媒体人仍需加强专业素养,给予新闻事件更多的耐心与责任,为公众还原一个完整的事件真相。
3. 监督工作需“亮剑”发力
除了职能部门的跟进、媒体内部的自律,还需要健全的监督机制,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需形成合力,积极表态,扩大事件的公开面和透明度。同时,还需呼唤社会舆论监督力量的积极介入,倒逼有关部门恪尽职守。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7年第31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罗佳

- 上一篇:网络舆论“假象”的五大成因
- 下一篇:警方通报李文星死因系“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