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法制网 - 始终关注民生

华北法制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舆情观察 >

安徽少年戒网瘾身亡 警方舆情处置需加强回应

时间:2017-12-26 07:22来源: 作者: 点击:

【舆情综述】

 

  近日,安徽一少年被家长送进戒网瘾学校,不到48小时便离奇死亡的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此事最早可追溯至810日《安徽商报》的报道。83日,阜阳少年李傲因上网成瘾,被其母亲刘女士送至合肥正能学校(位于合肥庐江县)戒除网瘾。85日,刘女士被告知儿子在医院抢救,等她赶到医院时,孩子已被送去殡仪馆,身上满是伤痕。86日,法医尸检称遗体除了20多处外伤外,还有一些内伤。事发后,该校被查封,学校负责人罗铿及4名教练被警方控制。据悉,该校属无证办学,相关部门曾通知810日前未停止办学,将强制取缔。该报道被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转载,迅速引发舆论关注。

  816日,庐江警方通过《新安晚报》、安徽网等发布消息,称李傲被带至学校后因不服从管理被关禁闭房,其间双手被铐在窗户栅栏上。看守教官发现其身体异常,送医后不治身亡。罗铿等5名嫌疑人涉嫌非法拘禁被刑事拘留。

  此后,多家媒体刊发评论文章,质疑戒网瘾学校的管理手段,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中青在线评论称,“正能教育学校”所谓封闭式管理和军事训练,掩盖了其管理手段的粗暴和残虐。《检察日报》评论文章认为,“监管部门责任不明晰,没有形成管理合力,使其处于失管、漏管、弱管状态”。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刘炫麟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不同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和监管衔接,实现‘无缝监管’”。

  1029日,《法制日报》以《18岁网瘾少年之死》为题报道该事件,引发舆情二次发酵。文章指出,暴力惩戒致死致残并非个例,将网瘾作为疾病进行电击治疗的方式也饱受诟病。该文最后提到,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也就是说,此类以极端方式戒除网瘾的行为,有望被法规终止。

  网民评论中,谁该为网瘾少年之死负责成为讨论热点。多数网民认为“网瘾”是家庭教育缺失所致,家长把孩子送进戒网瘾学校是“无知”的表现。部分网民质疑有关部门不作为,致使无办学资质的学校可以明目张胆继续招生。另有部分网民认为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实施。截至11112时,相关新闻报道约900余篇,微信公众号文章216篇,微博3414条。

 

【舆情点评】

 

  从舆情处置角度观察,庐江警方存在三点不足:一是首次回应时间滞后。官方消息发布于816日,距事发已长达十天。二是未持续通报案件侦办进展。警方首次通报后,直至《法制日报》报道将该案再次推至舆论场,期间未发布该案相关信息。三是通报中未说明死者身上的伤痕形成原因,为舆情埋下隐患。为此,建议相关政法单位重视网络舆情,加强对该事件网络声音的打捞,并就舆论关切问题适时做针对性回应,如及时通报案件侦查、公诉、审判进展等。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7年第39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李倩 实习生 张娇 闫寒 (责任编辑:范文宣)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