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法制网 - 始终关注民生

华北法制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舆情观察 >

如何利用节假日提升政法宣传工作效果

时间:2017-12-26 07:22来源: 作者: 点击:

  编者按:新媒体时代,政法宣传工作已转变为多媒介多渠道同步的“立体模式”,宣传报道更加注重互动性、策划性。其中,节假日是政法宣传工作开展较为集中的时期,也是政法宣传工作展现成效的黄金时期,政法机关结合假期特征提前设置、策划议题,容易引发社会共鸣。此外,节假日的宣传工作还要注意破除时效和宣传效果上的局限,摒弃一些易受诟病的卖惨式、套路化报道。本文以节假日政法宣传工作如何开展为切入点,同时对宣传内容、宣传理念、宣传时效和宣传技巧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宣传总结】

 

  政法机关节假日宣传工作的“发力点”较多,“接地气”的温情宣传、多样的宣传载体、互动性强的话题、丰富的议题设置,都令工作亮点纷呈。不过,政法机关也要注意到一些工作不足,如套路化明显、内容同质化、制造新闻、缺少舆论反馈等问题。具体而言:

 

亮点一:温情宣传更接地气

  节假日期间,“团圆”是不得不说的话题,相关内容也是网民关注的热点。政法机关以自身工作为基础,依托动人的故事,争取舆论对政法系统的认同和理解。如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四川省成都女子监狱服刑人员李新因在狱中表现良好,女子监狱安排了一场“团圆会”,让15年未见的李新夫妻二人及儿子在狱中团圆。该报道获得舆论高度关注,微信公众号“法制日报”发布的相关文章阅读量逾2万次,网民纷纷为新时代人性化的监狱管理措施点赞。由此可见,监狱部门以“团圆”为核心,利用节假日这一良好契机开展亲情会见工作,人性化的举动经报道后短时间内获得众多媒体网站转载,在获得良好宣传效果的同时,也取到了打动公众、宣传自我的效果。

 

亮点二:宣传载体丰富多样

  除了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外,新媒体也成为节假日政法机关宣传工作的“新阵地”。随着政务官微等政法机关新媒体宣传阵地的兴起,以及网民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繁,政法机关也乘着新媒介、新技术的东风,在社交媒体中发布互动性强、简短、趣味性强的信息,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如今年国庆假期期间,短视频社交App“抖音”上一场特殊的宣传视频吸引了40万网民的点赞,该视频讲述了今年“1·05”危害公共安全重大警情处置中,特警张劼被爆燃气浪冲倒烧伤的英勇事迹。

 

亮点三:话题互动夺人眼球

  在微博平台,政法机关通过政务官微发布图文并茂、简短有趣的宣传文字,同时与网民进行互动,打破了固有的严肃形象,展现出官方亲和力,也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获网民称赞。如今年101日,“@九江特巡警”发布微博称,“公布一下我们的国庆安排,1号,上班!2号,上班……8号,上班!风里雨里九江特巡警守护着你!”有网民在评论中称,“辛苦了!帅哥都上交国家了!”官微回应称“选择警察就意味着奉献,还有其他很多职业一样,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就好!”“@九江特巡警”在评论区一一回复的互动宣传再度获赞。

 

亮点四:议题设置素材丰富

  近年来,政法机关宣传意识不断提高,善于利用节假日这一“黄金”时机,策划贴合社会大环境的主题宣传方案,保证了节假日的宣传效果。如浙江在线利用此次国庆假期策划了系列报道“我的黄金周”,聚焦平凡岗位上的“小人物”,聚焦高速交警、景区巡警、综合执法人员等工作人员,其中既有突发事件中政法干警的积极作为,也有提前设置好的“中秋故事”,系列报道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素材丰富,话题性强,获舆论点赞。

 

不足一:卖惨式套路明显

  人情味十足的报道能收获大量关注,但政法机关在“温情宣传”领域上也容易走进了另一个误区,过度拔高政法机关工作人员无私奉献的形象,刻意利用节假日不能与家人团圆的话题“卖惨”,套路化的选题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不免引人吐槽。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共享,受众的判断力大大提高,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过去那种几近“十全十美”的典型报道越来越受到受众的诟病,而单一价值观的宣传模式与多元化的舆论场也显得格格不入。如今年国庆期间,《法制晚报》报道称,湖北荆州松滋一名民警在大婚当天,只参加了仪式就“尽职”地回到了工作岗位。对此,微信公众号“且慢明朝”吐槽称,“这样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更有网民直接批判这种宣传是“形式主义”。

 

不足二:“制造新闻”踩雷区

  新闻策划的手段虽然被广大政法机关所应用,但有的政法机关却弄巧成拙,弄混了“新闻策划”和“新闻制造”的概念,联合媒体“全程包办”,甚至出现假新闻,严重损害了政法机关的声誉。如104日封面新闻一篇图文并茂的报道称,中秋节当日,四川省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民警在执勤,儿子利用休息期间,为妈妈送上月饼和矿泉水。相关新闻被大量转发,但有网民指出,当天广安是阴雨绵绵,可这则新闻中的图片却是艳阳高照。微信公号“黔线哥”吐槽称,“这一看就是公安部门提前策划好的一个主题宣传”。当前,舆论环境空前开放、高度透明、监督严密,“造假”是宣传工作的“雷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出现。

 

不足三:宣传内容同质化

  利用节假日开展宣传工作易取得好的宣传效果,但目前高度一致的新闻报道内容却难以引发公众的关注热情,大量的正面宣传报道没有引发关注就已被淹没,少数引发关注的报道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和跟进,宣传效果也难以为继。如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众多政法机关针对“双节”安保工作进行了宣传,但是以公安机关为第一视角的报道并没有引发大量媒体转发,甚至基本没有网民参与相关讨论。目前来看,无论是日常宣传工作,还是假期宣传工作,都存在流于形式而无内容的尴尬局面,完成工作任务或者不出错误的宣传思路在宣传报道中可见一斑。

 

不足四:不够重视舆论反馈

  节假日政法宣传工作还缺乏对舆论反响的追求,在宣传讲求时效性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如何激发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热情。相关部门在节假日结束后就对舆论反响置之不理,缺乏“回头看”和引导意识,缺乏对已产生舆论效果的把控,导致大众对相关内容的关注持续时间短,难以形成深刻印象,这也成为制约政法系统节假日正面宣传获得更长期效果的阻碍之一。

 

【舆论观点】

 

  正面声音中,逾四成网民向政法系统工作人员致敬,约三成网民呼吁社会上应该多一些政法“正能量”;不足三成网民表示看到了很多不同意义上的“政法正面形象”,了解了更多平时不知道的政法系统工作内容。

  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宣传方式和内容的质疑上,约五成网民认为,政法系统宣传方式趋于单一,内容缺乏诚意;超三成网民针对出现的假新闻发声,认为这种欺骗网民的宣传手段过于“幼稚”;另外,近两成网民积极建言献策,认为基层政法工作人员的辛苦有目共睹,所以宣传更应该注重平凡人物和事迹。

 

【宣传建议】

 

1.宣传内容:立足本职工作 扮好“服务者”角色

  宣传成效很大程度上由宣传内容决定,而宣传内容又来源于本职工作。节假日期间,政法机关尤其是公安机关因工作性质仍需坚守岗位,其中涌现出诸多感人的事迹、尽职履职的故事,都能成为良好的宣传素材。一方面,政法机关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闪光点”,将执法过程形象化、生动化地传递给公众;另一方面,节假日期间也有不少公众自发拍摄温情的执法瞬间并传至网络,政法机关可选取优质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以“路人视角”作为另外一种政法宣传方式。

  此外,政法机关还需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不断塑造亲民爱民的形象。节假日期间,居民出行、旅游、探亲等活动激增,道路安全、人身安全等风险增大,政法机关及时做好实用的出行信息和资讯的发布,如道路交通安全提示、出行提示、防骗提示等,容易令公众体会到贴心温暖。目前,不少政法机关也会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节假日发布相关信息,但仍存在如何精准推送提示信息、如何令提示信息真正产生作用等问题,还需要政法机关在方式方法上加强研究。

 

2.宣传理念:转化自我站位 凸显“人性化”视角

  政法宣传工作理念还需与时俱进,部分悲情式报道不仅没有获得良好宣传成效,反而引发舆论的不解和质疑,这也侧面反映了宣传理念的保守和落后。对此,政法机关可从以下几方面转变宣传理念:一是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出发点,切勿将宣传内容强加给受众,多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和直观感受,追求宣传的实际效果;二是充分考量节假日的特色,不过度渲染悲情色彩故事,摒弃煽情的标题和词句,客观记录、报道政法干警爱岗敬业事迹,讲述更多人性化、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故事;三是节假日宣传还要力争引导舆论、引领思潮,在话语权竞争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这需具备“先行一步”的认识水平和工作方法。

  不过,宣传理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领导层面要转变对宣传工作的要求之外,宣传人员如何打破固有的宣传思维、如何进行宣传人员的配备和安排,都直接影响宣传工作理念的转变。总之,政法机关需更多地融入年轻、创新的活跃思维,把握好时下主流的价值观与舆论导向,在工作中不断转变宣传方式方法。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7年第37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车智良 赵思宇 (责任编辑:范文宣)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