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9日至20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参加会见并在表彰大会上讲话。截至9月27日12时,相关报道累计5500篇,微博9400余条,微信文章近3200篇。就此次会议宣传来看,预热报道紧紧围绕“平安”这一主线,展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成果和经验;新老媒体融合、多级媒体联动为会议精神的深度解读提供助力;宣传手段打破常规,“微视频”、“情景游戏”等形式吸引了众多受众。舆论在点赞综治工作成果的同时,也提出相关建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总结宣传经验,梳理舆论反响,以期对有关部门有所助益。
【宣传解析】
1. 预热宣传聚焦综治工作成果等三大议题
表彰大会前夕,各媒体聚焦“平安中国”主题,积极为会议造势。截至9月18日20时,相关预热报道120余篇,主要聚焦三方面议题:第一,宣传综治工作取得的成绩,如《人民日报》推出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全面依法治国”专题;第二,介绍综治工作的经验,如北京推行社区警务室“7×24”小时值班制度、湖北汉川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特色品牌等;第三,宣传百姓身边的平安故事和人物,如法制网推出的“‘平安中国建设’宣传系列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展播”专题,《长安》推出的“平安故事”、“平安使者”等专栏。
预热宣传报道角度多元,三大议题涉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媒体开辟的专栏也保障了内容的持续输出,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的召开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2.“新老媒体融合”、“中央地方媒体联动”聚合宣传力
在会议宣传中,传统媒体的作用已经基本稳定,多为担当“信息提供者”角色。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传统媒体旗下的各类型新媒体成为宣传的重要领地,众多新媒体不仅担当信息“二传手”的角色,还成为众多信息的首发平台。
“新老媒体融合”为宣传带来契机。在此次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的宣传报道工作中,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重点新闻媒体,《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等中央政法媒体,都是宣传的主战场。与此同时,这些媒体旗下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也同步发布了大会相关消息,有效地提高了会议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此外,总结性报道和评论类文章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也进一步深化会议主题。
地方媒体积极参与扩大舆论影响力。各级地方媒体一方面报道各地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的情况;另一方面,报道获奖情况,传播综治经验。比如《云南日报》、《福建日报》、《枣庄日报》、《玉溪日报》等媒体对于会议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湖北新闻”、“辽宁法制报”等微信公众号“刷屏式”报道会议相关消息。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上下联动,合力宣传,扩大了会议的影响。
3. 宣传打破常规以“微视频”等形式切入
单一的文本宣传已不能满足时下受众的需求,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在此次大会的宣传中,相关部门利用H5、微电影、漫画、情景游戏等多种传播形式,深入浅出地为公众普及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相关知识,最大程度调动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中国长安网、微信公众号“长安剑”与“网红”视频《民警李建国》主创团队合作打造的视频《民警李建国·特别篇》以案说法,风趣幽默地回答了何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地方政法部门与“长安剑”、腾讯网等合作推出系列微电影,通过“身边事、群众演”的方式,宣传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单集视频播放量最高达7000次。“长安剑”还出品了“雪亮工程”综治小游戏,在网民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与深受群众喜爱的短视频团队合作、积极开发综治小游戏等宣传手段均打破了宣传平台和手段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便利吸引受众,以不同的形式和视角向公众传递综治工作的内容及意义,成为此次宣传工作的亮点。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7年第35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车智良 实习生 张娇 (责任编辑:范文宣)
- 上一篇:律师调解试点意见出台 舆论围绕四点探讨
- 下一篇:如何利用节假日提升政法宣传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