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综述】
9月22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发布消息,我国2016年通过不同渠道泄露的个人信息达65亿条次,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公安部近日放出了“大招”——电子身份标识即将载入手机卡。电子身份标识,简称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的网络身份标识,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简单来说,eID就是公民在网络上的一个身份标识。当你使用载有eID的银行卡或手机卡进行交易时,网站后台可以在线辨别eID的真伪和有效性,不用再保存用户的身份信息。这将极大降低信息被盗用的风险,保障公民在个人隐私、网络交易和虚拟财产等多方面的权益。该报道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多家媒体跟进报道,舆论主要集中于身份证改革、个人信息泄露两大问题。截至9月27日12时,相关新闻报道559篇;相关微信文章3156篇;微博平台关注度较低。
【舆论观察】
身份证将迎大变革的消息发出后,多家媒体发表了评论文章。9月24日,《深圳晚报》发文,“推行eID是为了狙击公民个人信息被盗用、泄露行为,体现了相关部门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需多管齐下,比如引入法治手段,以防不法分子找出针对eID的破解之道”。9月25日,《都市消费晨报》评论指出,“eID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仍任重道远,还存在大量信息已被泄露、不法分子有技术性对策、相关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等问题”。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7年第35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王佳 (责任编辑:范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