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法制网 - 始终关注民生

华北法制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舆情观察 >

男子利用平台漏洞牟利获刑 二审结果引期待

时间:2017-12-03 18:34来源: 作者: 点击:
舆情监测中心/enpproperty-->

【舆情综述】

 

    1117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66月,居住在上海的男子叶某用银行卡向一款名为“壹钱包”花漾卡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转入资金时,发现钱被原路退回,而APP资金却增加了。此后8天,他重复操作350余次,获利1125万元,这些钱被用于消费、还债。“壹钱包”运营方平安付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付公司”)报警后,叶某被警方拘留。近日,上海市奉贤区法院一审以盗窃罪判处叶某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50万元,责令退赔平安付公司205.94万元。此前,平安付公司已追回890万余元。叶某妻子认为,叶某并非主动侵入系统盗取资金,而是利用产品漏洞牟利,且事后曾提出过分期还款的提议,但该方案最终未被平安付公司接受。

    报道称,叶某代理律师、上海沪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吴绍平认为,理财产品的系统漏洞导致叶某误认为多出的钱是平安付公司支付的意外之财,叶某既未更改规则,也未植入恶意软件,其行为没有主观故意,该案只是常规的民事纠纷,叶某应承担的是返还不当得利的民事责任。该意见未被一审法院采纳。目前,该案二审即将开庭,吴绍平表示将为叶某作无罪辩护。媒体以“APP版许霆案”为题对该案进行报道,关联2006年的“许霆案”,引发一定关注。截至112212时,百度搜索相关新闻信息量126篇,微信文章77篇。

 

【舆论观察】

 

    媒体和法律界人士围绕罪名定性、量刑衡量等问题展开讨论。如《新京报》评论文章认为,叶某利用APP故障“获取财产”,主观故意非常明显,一审法院将叶某行为定性为盗窃并无不妥;但鉴于社会危害不大,且平安付公司也有过错,呼吁酌情轻判。法律界人士的讨论中,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新年认为,一审法院在罪名认定及量刑适用上均合理合法,但从情理上说,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法核准,可争取减刑。微信公号“刑事参阅”结合案情的细节和案件法律关系、侵害法益、社会危险性大小等多层关系,分析该案是一个“一次合法之后的违法犯罪过程”,考虑到犯罪数额特别巨大,认为一审判决已是从轻处罚的结果。

    封面新闻报道了叶某被拘后的家庭情况,引起部分网民同情。梳理网络评论发现,近半数网民认为叶某并未犯罪,法院不应让个人完全为企业的错误埋单,叶某与平安付公司均应承担责任。此外,还有部分网民将银行“离柜无责”的“霸王条款”、赵薇夫妇违规披露证券市场信息导致投资者重大损失等事件与本案进行关联,进而质疑法律“不保护普通人”。

    

【舆情点评】

 

    媒体有意将该案与“许霆案”进行关联,使舆论对一审法院的判罚结果产生一定争议。从“许霆案”的判罚结果来看,广州中院最终因许霆行为无重大社会影响,将无期徒刑改为有期徒刑五年。因此,舆论对叶某案二审改判抱有较大期待。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7年第42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尹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