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情综述】
8月2日,据澎湃新闻网报道,河北省邯郸市街头近日出现多辆异样“警车”,车辆外观均喷涂了“警察”、“police”等字样及警徽标志,统一装有警灯,但车辆却悬挂着民用号牌。报道还援引中国政府采购网4月26日的消息称,该批车辆系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从汽车租赁公司租赁后统一配发基层,共计63辆皮卡车,总中标额为706余万,采购时限为3年。7月31日,邯郸市交警支队对此事回应称,为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排查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等工作,该交警支队针对基层一线执勤执法车辆陈旧、连续多年没有购置车辆的现状,且市财政局近期暂停办理车辆购置,遂采取了购买服务的方式,租赁车辆配发基层。该交警支队负责人表示,上述“警车”确实违规,将去除车辆上相关警用标识等。同日,邯郸市公安局督察支队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存在使用警用标识悬挂民用号牌的车辆,将进行纠正。该报道引发舆论热议,网易网相关新闻当日讨论量达4.5万,约四成网民认为涉事交警部门违法,呼吁问责相关负责人,还有部分网民猜测交警部门与汽车租赁公司存在利益关联。
3日,多家媒体发文评论。《北京青年报》评论称,“涂装警车外观已明显涉嫌违法,邯郸交警的解释不能成为使用‘冒牌’警车的正当理由,现实难处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程序、依法依规解决”。长江网评论称,“邯郸市交警支队的解释说明只字未提责任部门、责任人的自我反省、自我检讨”,“这是在忽悠群众,还是推脱责任”。东方网评论指出,“邯郸交警支队不能简单去除警用标识了事,要启动调查程序,否则会导致公信力流失”。
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主要以转发事件及媒体评论为主。不过,有微信文章关注基层民警缺少装备的现状,微信公号“执法手册”8月4日发文称,“邯郸交警使用民用车牌的警车执法,真实地反映了很多基层部门缺装备、缺警力的现状”,呼吁相关部门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7日,澎湃新闻网报道称,河北省公安厅已成立调查组,对这些“警车”进行了封存,待问题核实后,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对此,多数网民仍追问如何问责,还有网民关心租车费用损失如何弥补。截至8月9日12时,相关新闻报道269篇,微博信息1250条,微信文章524篇。
【舆情点评】
此事一经报道,立即引发舆论哗然,质疑涉事交警部门涉嫌违法的声音此起彼伏。邯郸交警部门解释说明基层执法车辆短缺和表态将去除警用标识的回应,未能浇灭舆论怒火,反而招致“是在忽悠群众,还是推卸责任”的诘问。目前,河北省公安厅已介入调查,舆论暂持观望态度,但舆情的一时平息,不代表可以平稳过渡,有三大舆情风险仍需官方警惕。
首先,此事如何问责备受关注。《北京青年报》、长江网等多家媒体发表的评论直指邯郸交警此举涉嫌违法,网民关注问责的声音也较高,后续官方如何依法依规问责惩处,避免处置结果被疑包庇,是舆情消解的关键。其次,警备不足问题如何解决引发讨论。有微信文章指出该事件反映了基层民警警备不足的现状,引发部分网民共鸣,如何有效破解警方缺乏装备的执法困境,相关部门也需有所回应,避免由个案上升至现象的讨论,引发衍生舆情。再者,违规“警车”如何处置牵动人心。该批违规“警车”数量较多,租用金额较大,部分网民对车辆的处置表示关注,相关部门在后续回应中还需全面考量,阐明处置情况,以免引发新一轮质疑。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7年第28期)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 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