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提日本作家必言村上,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除了村上,当今日本文坛还有一位实力作家——白石一文,他被认为是继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后日本中生代的重要作家之一。在作家身份 (白石一文与妻子以及爱猫kuu) 国人提日本作家必言村上,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除了村上,当今日本文坛还有一位实力作家——白石一文,他被认为是继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后日本中生代的重要作家之一。在作家身份背后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白石一文?今天带你了解一下。 是作家,也是铲屎官 搜集白石资料的时候,意外发现在日本一家爱猫网站上有一篇关于白石的详细访谈,记录了他的养猫趣事。30岁那年,白石一文在路边发现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猫,就把它抱回家,起名Chibi。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相继收养了Kuro、Kuu-chan、Mai-chan、Tsubasa-kun和Torarin,治愈系“猫叔”就此诞生。 猫是一种孤独、倔强的动物,而恰巧白石一文的作品很能精确表达出主角的“孤独感”。他认为孤独是人的基本要素,也是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件事。白石一文坦言自己非常害怕寂寞,“寂寞的情绪驱使我主动向外寻求协助,也才可以和其他人发展出深刻的情谊。所以或许可以说寂寞是一把钥匙,开启的那扇门扉,带我们通往冒险犯难的人生。”尽管白石一文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孤独、忧郁、脆弱,但是却拥有一股韧劲和生机。访谈中他说:“我最感激两件事情,一是有甜品吃,二是有猫陪。甜品可以治愈你的胃,猫咪则能治愈人心。” (乖巧喵Tsubasa) (思考喵生的kuu) (奶牛喵Mina) 说起猫咪,白石一文的嘴角一直上扬。 “猫可以读懂你的心,它们也是有感情的。即使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它们也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当你被爱和被保护的时候,幸福的充实感最强烈。家猫就总能感受到这种充实感。” “如果有女人如猫一般优雅随性——甚至突然间就爬上了树,我也会立刻被她深深迷住。” 埋头写作的治愈作家 直木赏作家白石一文长于文学世家。父亲是直木赏得奖作家白石一郎,弟弟目前也从事小说创作。白石一文自小被文学气氛熏陶着,阅读是他的唯一乐趣,而小时候的他就理所当然地认定,日后自己一定会拿起笔来写小说,长大以后的白石一文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之后进入出版社工作。2000年推出处女作《一瞬之光》,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如果说猫咪治愈了白石,那么白石则用他笔下的温情治愈了那些贫瘠的心灵。自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人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坍塌,日本文坛在深刻探索内心的文学鲜有佳作的时候,白石一文却能独树一帜。他一直以成长的年轻人如何在社会的既定规则和个人的任性倔强中独立存在为要义,作品细腻深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他感性的笔触将潜藏心底的执着、单纯无限放大,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 关于“我”为何存在这个世上,这个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的所有细节都是白石一文创作灵感的泉源。我们究竟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看似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却在日常生活、行为及思想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白石一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这些世界的真相,并将他构建的世界观与广大读者分享。 白石一文笔下都是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有着和我们一样压力和困惑。然而白石为他们构建了庞大的精神世界,面对命运,他们选择对抗。他在《你是我的命运》中写到:“所谓的命运,即便在瞬间察觉,光是接受还不够,唯有亲手去掌握降临的命运,拼命守护那个命运,才算是属于自己的。” 尽管他书中的人生观,看起来犀利甚至于冷酷,却充满了“治愈”的色彩。白石坦言:“我的小说是写给那些在激烈竞争中摸爬滚打、在烦恼中苦苦挣扎的人们的。” 《爱是谎言》中,奈津的一段话也印证了这点。 我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不受道义或人情束缚。我只是随波逐流,随时都可以去死。没有人为我悲伤,也没有人在意。就算我死了,世界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可是啊,美绪,我依然像这样认认真真地活着,感受各种感觉,品味各种滋味。乍看之下,一切只是从我身边经过,然而我其实是一步一个脚印,好好地注视着这个世界。 崇尚独立的爱情观 《一瞬之光》的浩介与香折、《爱有多少》正平与晶、《心中镶着龙》中的美帆与优司、《如果我是你…》的启吾与美奈、《草上的微光》洪治与曜子,在白石一文作品中的这几段爱情途中,往往会走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最后在故事结尾透出一丝曙光。白石一文想要表达的“爱情”是“就算是痛苦到极点的分手经验,我仍认为没有什么挫折会比在恋爱中所受到的挫折更高尚。” 白石一文和妻子 最棒的恋爱,也许是可以细水长流的爱情。瞬间绽放燃烧殆尽的恋爱固然美好,但唯有长长久久地爱着一个人,这样的感情才能给内心带来真实的平静,悟得超越死亡的真谛。 白石一文的作品中描写了很多悲惨的爱情故事,在现实生活当中,他把婚姻和家庭看做每个人生命中重要的角色,关于婚姻,白石一文想提醒大家,“对婚姻家庭寄予过度的期待是毫无意义的。人生的目的是确立个体的存在,与他人的关系只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教材而已。” (责任编辑:范文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