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街上已经张灯结彩,商场门口摆好挂满“礼物”的圣诞树,走在路上能听见充满气氛的圣诞歌曲。有些人对于过圣诞的方式已经有一套自己的“仪式感”,像身边有朋 这几天街上已经张灯结彩,商场门口摆好挂满“礼物”的圣诞树,走在路上能听见充满气氛的圣诞歌曲。有些人对于过圣诞的方式已经有一套自己的“仪式感”,像身边有朋友一定会在圣诞节去吃冰淇淋火锅,有例行送自制小礼物的,也有虔诚信教的人去教堂唱赞歌。 圣诞节在中国这么流行,但在西方曾经历过衰微的日子,甚至遭遇抵制。它能“重返”英语世界,是有一本书提供了契机——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可以说,是它重新创造跟发明了圣诞节。 当时火车的出现,给英国带来了非常大的社会变革,整个农村、田野、城市的面貌完全变了,大家开始怀念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就连从前老一辈人、老几代人庆祝圣诞节的记忆也都回来了。 这本书掌握到了当时圣诞节开始复苏的感觉,同时又把它固定下来,在书里开始强调这一天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互相关爱的精神,所有大家犯过的错误,在这天都应该被原谅,大家不应该吵架,不应该争执。 狄更斯在《圣诞颂歌》里讲的圣诞节,不是一个在豪华商场门前挂起灯,让大家来买名牌、吃大餐的日子。它是一个要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还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关注,要感恩自己所获得的,同时要照顾其他那些比我们更小的兄弟的一个节日。 梁文道 圣诞不是买名牌吃大餐的日子 过去几年来,圣诞节这个洋来的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那么也有很多人看不惯,这什么圣诞节呀,圣诞节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也有人,其实很早以前,民国年代就有人建议,圣诞节不应该叫圣诞节,应该叫“耶诞节”,它是耶稣诞生的节日。我们中国未必要像西方那样很崇拜耶稣,都信基督信仰,把耶稣叫做圣。 我觉得其实所有的节日,就像所有的文化一样,它是会旅行的,它是会随着文化的交流移植,散布到世界各地去。我们中国很多传统节日,也一样在东亚很多地方流传已广。一个东西它会旅行,它会移植到别的地方,它的意义会改变,大家对它的看法也会改变,跟它原来的原产地会发生相当大的差异。 像圣诞节,在我们中国,整个圣诞气氛主要体现为一种消费的狂欢。事实上,今天几乎所有的节日得已经变成一种跟消费有关的节日了。 圣诞节又因为它比较洋气,你会发现很多奇特的一件事儿,它不晓得怎么了,就是在中国演变为好像是另一种情人节,好像这天是好多情侣要出来吃大餐的日子。但是原来在西方,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里面,圣诞节不是这样的,它像什么?它更像是我们中国人过年。 你春节的时候,农历初一,你会出去跟你的女朋友说“唉,怎么样,我们去吃个春节大餐吧。”会吗?不会。春节的时候,大家会在满大街购物狂欢吗?不会。我们都回家里头,跟家里的人相聚。同样的,圣诞节在西方也是这样。 可是我要跟大家讲,我们今天所知道圣诞节过节日的方法,并非从来都是如此。事实上它曾经一度衰微,至少在英语世界。但是有一本书,它改变了英语世界,乃至于今天所有人对圣诞节的认知。这本书就是《圣诞颂歌》,它的作者就是我们很多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英国的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 狄更斯这本书的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1870年6月9号,狄更斯那天死的。有一个当年的作家记录这件事,他说在伦敦街上走,就听到有这么一个小女孩说,“啊,狄更斯先生死了。爸爸,那以后不就没有圣诞老人了吗?”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两点,第一点,圣诞节跟狄更斯这本《圣诞颂歌》捆绑多么深,乃至于一个小女孩,她的印象是如果狄更斯死了,那圣诞老人也就跟着死了。第二,你可以看到狄更斯在当年的英国红到什么程度,他去世的那一天下午,满大街报纸就发号外,全伦敦人都要为他哀悼。 这本书讲什么呢?它的英文版的第一句话就非常有意思,“Marley was dead to begin with”,翻译成中文是,“首先要确定的是马利死了。”为什么一个讲圣诞这么欢乐的节日的第一句话,它的故事第一句话会是这样子? 我们接下来再看就会发现,原来这个故事是个鬼故事。中国人如果过年给你讲个鬼故事,讲人死亡,讲灵魂回来找你,你会觉得这是个过年时候讲的故事吗? 而狄更斯吊住的所有读者的胃口,开始他就娓娓道来,用他那种既通俗充满色彩,但是又很有文学想象力的手法,跟我们讲了这本书的主角的出场斯克鲁奇。刚刚我们说的马利,就是斯克鲁奇几年前去世的一个生意上的拍档,这两个人性格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守财奴,吝啬得不得了,斤斤计较,很会做生意,把人间所有的感情都泯灭掉,只剩下怎么赚钱这种心思。 书的一开头是圣诞节快来了,平安夜那一天,斯克鲁奇不肯让他的员工早早下班回家跟家人团聚,甚至很不想让他们第二天放假,他的外甥也来了,来找他“哎呀,舅舅你好,圣诞快乐”,他愤怒地骂他外甥,“你这没出息的东西,圣诞节有什么好快乐,圣诞节烦透了,莫名其妙放一天假,害我少赚了一天钱”。 圣诞节有很多人过来要他们捐款,因为街上有很多穷人,很多小孩,东西不够吃、还生病。他死活不要,还说既然那些人又病、又弱、又残废、又穷,干脆让他们死了算了,对我们人也好,现在人口太多了。他是这么一个刻薄成性的人。 终于,当天晚上出现了怪事,那个已经死去的马利先生的灵魂回来找他了,吓了他一跳。马利说,“哎呀,老朋友,老伙伴,你千万别再这么下去,你再这么下去就会像我一样,你看我灵魂下了地狱不得安宁,我每天身上都被铁链缠着,铁链全是我生前赚的那些钱所组成的,我们这种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你接下来还会遇到三个精灵来找你。” 于是,第一个精灵领着他,带他重温了一遍他从小到大的历程,让我们了解这个非常冷漠、把感情完全泯灭掉的没有人性的家伙,曾经也是个小孩。在小孩阶段,他很穷苦,日子过得很不好。第二个圣诞精灵带着他,让他看到圣诞节真正欢快的气氛,大家是多么地友好,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吃完他们的年夜饭圣诞大餐之后,大家各自串门聊天,而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可是这个圣诞精灵又让他看见,被他骂走的外甥、被他虐待的下属,虽然要笑骂他,说他坏话,但在这个的节日里,大家还是要祝福他。 然后来了第三个精灵,他是个死神,他引领着斯克鲁奇,看到了他死后的状态,他所有的遗产立刻被人抱走。很多人要去偷他的床单,偷他的衣服,不会为他留下半点东西。因为他是一个出了名的坏人,一个守财奴,对人不好,没有人跟他是朋友,没有人跟他友善。 终于这时候,他大彻大悟。醒过来之后,发现原来他以为已经过了三天,一天碰到一个精灵,其实原来还在平安夜那一天。但他整个人彻底变了,从里到外地改变出来,去找外甥、给下属加薪、帮助穷小孩。所有人都发现斯克鲁奇是个好人了,他的灵魂获得赎救。 《圣诞颂歌》 所以这个故事几乎像是个童话故事,是关于一个守财奴怎么样灵魂得到救赎的故事,是一个以鬼故事开头,但是终于变成一个非常幽默的戏剧的故事。这么多年来,《圣诞颂歌》都是西方无数少年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会读的一本书。 狄更斯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最畅销的英国作家,是当年书最好卖的一个作家。但是狄更斯并非一开始就这么顺利的。曾经,他也有过一段十分难熬的童年。而在写《圣诞颂歌》这本书的时候,他家里面财政很困难。他非常希望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能够成功,那么赚到的版税就能让他家境好转。 但是在写着写着的时候,狄更斯状态变了。他完全忘记了要赚钱这件事儿,他开始非常投入到这个故事的清节,写着写着自己会哭起来,写着写着也会自己大笑。他每天晚上离开家里面,大半夜当所有人都睡着的时候,在伦敦各处游荡,散步,看着每一家已经关了灯的这些住宅,往内想要窥视,那些人,那些家庭,那些老百姓们,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在想什么。他每天晚上走二十来三十公里的路才回家,继续写作。终于,在当年的11月底,他赶出了这个稿子,正好12月圣诞节前能够上市。 《圣诞颂歌》一上市,就是畅销书。当年英国最有名的大历史学家卡莱尔看了这本书之后,马上上街,学着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去买了一只烤火鸡回来。又因为这本书在美国很畅销,当年有一个美国企业家,看完这本书之后决定立刻给所有员工放一天假,要效仿这本书里面的斯克鲁奇。 它这么流行,是因为说出了圣诞节真正的精神。这个精神我们可以从狄更斯本人去世之前,跟他孩子留下来的遗言所知道,他叫他的孩子们,要用最宽广的精神去理解《新约圣经》,不要斤斤计较那字面上的意义。耶稣后来的福音是说给所有可怜的人听的,是给所有被社会上层排斥在外的那群人听的,他说小孩子要比成人更有福气,因为他们保持纯真。 而狄更斯,他身为他那个年代的公共知识分子,他是个小说家,但是他又是一个写很多社论、时事评论的人,总是关注弱势群体,充满了慈悲。 他在《圣诞颂歌》里讲的圣诞节,不是一个在豪华商场门前挂起灯,让大家来买名牌、吃大餐的日子。它是一个要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还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关注,要感恩自己所获得的,同时要照顾其他那些比我们更小的兄弟的一个节日。 狄更斯重新创造了圣诞节 《圣诞颂歌》是很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一本很正能量、有疗愈效果的小说,劝人向善,劝人有慈爱的心肠。 可是你仔细看,这种慈爱的力量是怎么发挥出来的?就用这个小说的主角斯克鲁奇为例,他原来是一个十分计较、非常吝啬、很刻薄的一个人,但是因为有三个精灵对他的奇幻启发跟引导,他好像从一个魔幻之眼,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看到了人家的生活,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改变了他。 狄更斯 这难道不就是所有文学阅读的一个隐喻吗?文学是什么?文学或者尤其是小说,在它最通俗的意义上讲,就是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无法看到的生活,就是让我们感受到一些我们自己本身一辈子都可能感受不了的人类的感情跟处境,以及遭遇多样性。 当我们能够透过小说,去把己身度人,把己心度人心,我们就能够发现自己的心跟别人通了,我们能够感通其他人。理论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阅读文学有广泛爱好的人,一个对小说读得很广的人,他应该对人的各种处境,有更深厚、更同情的理解。理论上,他能够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一种道德教化的作用,能够让一个人变得更能够了解人种种的脆弱及命运之不测,变得更有同情心。 正因为这样子,狄更斯的小说改变了那么多的人,改变了当时那么多人对社会的看法,乃至于让当时的英国人、英语世界的人,以至后来全世界的人,重新认识了圣诞节,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段他笔下的圣诞节,伦敦城里面、家家户户那种欢快的情景: 一旁的小男孩看着屋顶积雪,轰的一声砸落在底下的路面,飞散成一阵阵小型的人造暴风雪,个个都乐歪了,所有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层灰雾,雾气中半是水半是冰,较重的粒子像一颗颗的小碳粒倾盆而落,倒像是全英国的烟囱都不约而同地起了火,劈里啪啦地烧得兴致正高。 无论是天候或市街,都没有特别欢乐的气氛,然而四下里,却洋溢着一种喜气,就算是再晴朗的夏日,再艳丽的夏阳,恐怕也很难散播出这样的欢乐,因为在屋顶上铲雪的人,个个心情愉快、欢天喜地,站在护栏旁边互相交换,偶尔开个玩笑互丢雪球,这些飞弹,远比一些口头的玩笑更无恶意,丢准了便开怀大小,丢得不准也同样快活,卖鸡鸭的店家门还半开着,水果店却是声势浩大、琳琅满目。 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商店里面的顾客,顾客们太过于匆匆忙忙,迫不急待想要体验这个日子所应有的欢乐,因此一到门口便撞个满怀,购物篮也被用力地挤来挤去都压扁了,还把买了的东西忘在柜台上,之后才又赶紧跑回来拿。尽管类似的差错难以计数,却还是人人保持着无比的好心情,而杂货店主人和伙计,对人更是热忱而亲切,别在他们围裙背后那颗闪亮的金属心,仿佛就是他们自己的心,暴露在外好让大伙都看得见,就算圣诞寒鸦,想要啄一啄也欢迎。 这个片段里面,是一幅万家灯火,人人欢欣的一个圣诞节景象,就像我们中国人过年似的。我们中国人庆祝农历春节已经历史悠久,但圣诞节在狄更斯以前几十年,甚至在他那个年代,在英国都不是十分普及。圣诞节曾经是西方社会一个很长久的节日,但是到了狄更斯那个年代之前,维多利亚时期的早期,甚至更早的时期,英国或者欧洲很多地方,已经不太庆祝圣诞节,甚至很多人去反对庆祝圣诞节。 耶稣 我们回头想想圣诞节是什么?圣诞节是耶稣基督的生日,可是耶稣基督真是在12月25号生的吗?根据何在?我们知道,关于耶稣生平所有的记载,都离不开《新约圣经》。假如你是个基督徒,回家看看你的《新约圣经》,你找得到耶稣生在哪一天的记载吗?找不到,没这回事儿。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根据说耶稣到底哪一天生的。 那么,这个日子怎么会定在12月25号呢?最早它是罗马帝国的一个异教徒的节日,那个节日叫做农神节,一连放七八天假。老百姓们随便寻欢作乐,喝酒,搞性派对,破坏别人财物,不受法律处罚。为什么会这么搞呢?那种狂欢其实跟一种先民要庆祝丰收或者要鼓励下一年土壤肥沃的传统原始信仰是相关的,因为农神节又脱胎自一个更古老的节日。这个节日在北半球,尤其欧亚大陆都相当流行。每年12月25号前后,不就是冬至的日子吗? 冬至那一天,北方的农村基本上不可能再种地,不可能再干活,早就都收割好了,大家歇下来了。我们中国人老实,会在农村里头猫着,打打麻将、聊聊天、喝喝酒、串串门。以前欧洲人不这么干,他们搞性派对,要庆祝这个土壤,希望在土地上搞一搞,让土地肥沃一下,来年好丰收。 这个东西,怎么会变成圣诞节呢?那是因为当年基督教或者基督信仰,在欧洲兴起的时候,他们很顺利地把这个节日接过来,说它是耶稣诞生的日子,好顺势在底下偷偷摸摸地推广耶稣基督的福音,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宗教改革之后,宗教改革新教徒特别讲究,《新约圣经》说什么,就信什么。他们发现《新约圣经》没说过耶稣生在12月25号,那干嘛在这天庆祝圣诞节呢?这是不对的。终于到了英国、英语世界,到了十七世纪中后期之后,这种想法太普遍,所以很多最虔诚的基督徒是反对庆祝圣诞节的,而那个时候,圣诞节很多传统也都还没出现。 圣诞树是德国有的东西,是到了维多利亚女王那个年代,才终于逐渐地引进到了英国流行开去。另外一方面,我们还看到,那个时候圣诞卡也是没有的,差不多是到了狄更斯那个年代,才开始通行起来,而那个时候英国人他们圣诞节吃大餐,不吃火鸡吃鹅肉,因为那个时候火鸡不普遍。 火鸡是等到美国有了新的饲养方法,养出了一大堆又大又肥又胖又多肉的火鸡了,加上运输交通方便,才源源不绝把火鸡给运到英国,火鸡就取代了鹅。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很多圣诞节传统,在那个时候并不是太流行,就连这本书《圣诞颂歌》的英文名字“A Christmas Carol”,Carol指的就是圣诞歌曲,这种颂歌在那个年代也没有现在花样多,也不是人人都会唱。 《圣诞颂歌》这本书跟刚才说的那一切,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狄更斯他生活那个年代很有意思,他出生的头八年,正好伦敦都经历了白色圣诞。我们今天一讲圣诞,西方圣诞节叫它白色圣诞。其实白色圣诞并不是很常见的,尤其在伦敦,并不是每年12月25号都会下雪,但是狄更斯小时候,见过这样的场景,他特别喜欢那样的一个气氛,而在那个时候,正好英国人开始怀旧了,开始怀念以前老一辈人过的生活,老一辈人过的日子。 那时火车的出现,带来了非常大的社会变革,整个农村、田野、城市的面貌完全都变了,很多过去熟悉的景象没有了,农村一根根电线杆架起来了,大家开始怀念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就连从前老一辈人、老几代人庆祝的圣诞节那个记忆也都回来了。 教堂前的圣诞树 在狄更斯小时候,他爸爸过圣诞节,所以他把这些童年记忆、那个已逝的时代、人情的温暖,通通透过他的笔尖,灌入到他的小说之中。他好几部小说,其实都提过圣诞节,《圣诞颂歌》是极大全的一部。在这部里面,我们看到下雪的天气、白色的圣诞,我们看到家家户户为圣诞节准备的那种欢乐的气氛。 这本书它掌握到了当时圣诞节开始复苏的感觉,同时又把它固定下来,然后在这里面,开始强调在这一天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互相关爱的精神,所有大家犯过的错误,在这天都应该被原谅,大家不应该吵架,不应该争执。 后来这本书流行起来,自此之后,圣诞节这个东西,终于稳定下来,传遍整个西方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说,《圣诞颂歌》这本书,它重新创造跟重新发明了圣诞节。 像火鸡,这种圣诞节大餐的主要食品,在那个时候英国是刚刚开始出现,但是因为这本书写到了,自此之后就终于取代了圣诞的鹅的地位。又比如说圣诞树的装饰,也因为这本书开始流行了,又比如说这本书里面,第二个笑呵呵把欢乐带到人间家家户户的那个精灵,就是我们后来所知道的圣诞老人的原形。 狄更斯,这位伟大的小说家,他的影响力居然能够大到为大家,为世人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节日。 (以上内容来自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 (责任编辑:范文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