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敷过面膜?你out了。 敷面膜既是女人的日常,更是一种隆重的仪式,“钢铁侠”、“前男友面膜”纷纷上阵,堪比战前保养。 面膜真的能够帮助女人们变美吗?所谓的补水、保湿效果是真的吗? 曾有大学教授吐槽,面膜等于细菌培养基,等你敷完了,细菌都快四世同堂了。所以,中国女人花了那么多钱敷面膜,都是智商税吗? 面膜怎么来的 中国女人开始敷面膜,比你想象中早得多。东晋葛洪,作为炼丹和中医狂热爱好者,写了《肘后备急方》,里面有世界上第一篇面膜学论文,介绍了“张贵妃面膏”、“白杨皮散”、“令面白如玉色方”等等当时的一线美容产品。 葛洪没想到的是,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方子依然没过时。如今爱美的姑娘们,依然在用鸡蛋、猪蹄熬渍、鹿角熬胶,甚至黄瓜自制面膜。 爱美也不是中国古代美人的专权。比肩中医的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有个叫作ubtan的面膜,基本就是各种草药、植物根茎和花等等的混合制成。直到现在,ubtan面膜在印度依然非常流行,美白效果可想而知,印度美女们至今依然是古铜色肌肤。 这没什么好惊讶的,现代医学建立前,传统巫医公平地祸害了全世界,包括欧洲。 当时的中世纪妇女为了美白,丧心病狂用水蛭吸血,用小牛犊或者野兔的血液敷脸。而在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甚至用白铅、蜂蜜和橄榄油来做混合面膜。 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面膜,还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搞的面膜泥。其中最为出名的一款面膜泥叫Mineralava,广告词也是教科书级别的:“your face is your fortune”,你的脸就是你的财富,在这个看脸的世界,扎心又实在。 而且,Mineralava以每周7000美元的价格请了鲁道夫·瓦伦蒂诺夫妇打广告。瓦伦蒂诺可是当时美国娱乐圈顶级鲜肉,靠一部《茶花女》俘虏无数女人心。 靠这样的明星打广告,粉丝绝对蜂拥而至。 然而这面膜泥真的有用吗?1923年美国医学协会(AMA)就跳出来打脸了:当时的面膜泥基本上就是水和粘土混合制作而成,粘土其实就是火山岩、矿物泥之类,发现没有,和现在很多女生买的面膜泥配方没什么两样。而这些东西早在上世纪就已被证实根本没用。 当时还有美国医生吐槽,去隔壁药店花20美分买高岭土就可以自己配,而且比市面上的更纯,非要花几美元去买,原因可能就是你在家做的太便宜,用起来没有花钱的快感。 美容业的回应也是高招,卖得贵是市场自由,你奈我何,还反怼了医学界的服务也很贵。正是因为这场掐架,拉开了美国对于化妆品的审查。 后来,这次审查确立了美国化妆品新标准,化妆品可以没用,但必须做到无害。 面膜泥引领了美国的第一轮美容护肤时尚,不过火得快,死得更快,火了十年面膜泥就不行了,但却被东亚各国化妆品商发现了商机,重新包装概念上市,卖到脱销。 东亚人的执着 有这种贴敷疗法的文化传统,还担心大中医文化圈的东亚女人不买你的贴片面膜吗? 而且日本面膜商更具“匠心精神”,一直在创新面膜材质,从便宜低廉的无纺布到蚕丝,再到纳米金箔。不过近来大热门的蚕丝面膜,真的是蚕丝吗?未必,市面上很多蚕丝面膜实际上是再生纤维素连续长纤维无纺布,名字有点长,其实就是手感更舒服的无纺布。 除了蚕丝,高价的纳米金箔面膜也很受热捧,先不说有没有用,纳米金属可能具有生物毒性的事情,你知道吗? 有没有毒,姑娘们可能不知道,但知道它贵啊。“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是很多中国女生买面膜的第一原则。54%的中国城市女性会购买一片超过30元的面膜,而且越来越贵,中高端面膜在中国面膜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7%,上升到了2016年的33%。 而且不同收入阶层的女性,对面膜的需求并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有钱没钱,面膜不能少。面膜种类和数量可以跟不上中产阶级,但你用起来就是精神中产。 面膜在亚洲越来越受欢迎,相反,在欧美消费者中却不太吃得开。2016年亚太地区占全球面膜产量的76%,其次是欧洲(16%)和美国(8%)。在美国,只有8%的消费者会在晚上用面膜。 在美国,面膜的衰落跟它早早被科学界吊打有关,在东亚,一方面它在宣传上满足了东亚人群“以白为美”的审美需求,一方面又搭上了东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尤其在中国面膜市场上,有大量针对本土医学开发的汉方草本面膜。药妆、天然、无刺激,草本植物,源自于古代宫廷汉方。这些词就够了,反正谁也没见过古代宫廷美人到底美不美,反正冷敷、热敷在中医里面也起劲得很。 不信中医?没关系,你相信生物科技,我就研发科技面膜。胶原蛋白、玻尿酸往里加,不够高大上?没关系,再给你加点5A级XXX提取物,各种“独创”精华。有效无效先不说,反正名字先要高大上。 这些胶原蛋白、玻尿酸大分子,水果、牛奶、植物粉末提取物等等,真的能借助面膜被皮肤吸收吗? 答案非常简单,不能。因为人皮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第一道免疫组织,它很“厚”。 简单来说,人的皮肤从里到外分为真皮层、表皮层。年轻为什么年轻水嫩?关键就是真皮里面胶原蛋白、玻尿酸充足,“嘭嘭嘭”弹性饱满。 因此,面膜中的各种成分想要起到作用,首先要突破表皮层最外面的角质层——一堆死皮细胞堆积的地方,再突破下面的颗粒层、基底层等等,最后到真皮。 角质层虽然是死皮,但是在保护我们时毫不含糊。化妆品想要通过角质层进入表皮,分子量必须在1000道尔顿左右,几乎是表皮吸收的极限。像胶原蛋白这种30万道尔顿、玻尿酸10万道尔顿的大分子,还想进真皮层?根本不可能。 如果我们的皮肤什么都能进去,那脸可能和筛子接水差不多,什么都拦不住。真正能让皮肤吸收大分子的方法,只有直接注射。 看到这里你或许明白了,我们的皮肤连面膜这种加了高科技提取物的都吸收不了,更别提那些“中医敷贴”里直接磨碎熬制的草药了,当然,直接在伤口上“撒盐”,不管各种毒副作用的作死行为另当别论。 面膜真的没用吗 20世纪以来,化学工业进步了,有毒化学添加物越来越少,各种植物、动物提取物越来越多。虽然是提取物,但并没有改变它们是大分子、不能吸收的事实。 那么面膜真的一点用也没有吗? 只要成分对了,面膜还是有点作用的,只是相对搽脸的面霜、精华,投入高、回报低。 这时候,你擦点护手霜,皮肤就能恢复顺滑。因为护手霜里有润肤剂,浸润了死细胞,填上了坑,摸上去又滑嫩了。润肤剂也是面膜里最常见的成分之一,你常见的荷荷巴油、乳木果油、矿物油等,都属于润肤剂。 最经典的保湿剂就是甘油,1779年瑞典化学家卡尔·W·舍勒(Carl W. Scheele)发现的这种化合物,是一种浆状、带有甜味的透明液体,除了水,甘油是全世界化妆品里添加最多的成分。这也说明,它很便宜。 甘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吸水性超强,如果把它敷在脸上,无疑是最好的“微型水库”,有同样效果的还有玻尿酸、胶原蛋白、尿素等,作用都是抓水保湿,区别在于肤感不同,粘稠感不同,没有谁好谁坏。 没效果也就罢了,但有些面膜还瞎搞成分,白是白了,但脸和人都毁了。 有些面膜号称可以快速长期美白,除去泡出来的死鱼白之外,最大的可能是添加了汞、氢醌、二氧化钛、荧光增白剂等。很多人都知道古代皇帝用汞炼丹,贵妃用汞美容,但不知道他们最后都短命了。 2013年7月28日,台北1213人集体同时敷面膜10分钟 / 视觉中国 比如汞和氢醌,都能杀死黑色素细胞,但进入体内的汞80%都会蓄积于肾脏,长期累积性中毒,可出现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水肿。最安全的是二氧化钛,虽然没有害处,但它是现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白色颜料。这不就是铺了层颜料在脸上吗? 或许有人真的靠面膜改善皮肤了,你一定要再检查下,里面是不是有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强大的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让皮肤的毛细血管强烈收缩,让你产生祛痘、祛红、美白的幻觉。但其实治标不治本,长时间外用,不但会引起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色素沉着等问题,而且会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用药时疗效显著,停药时病症加重。 除此之外,面膜还含有防腐剂。 还记得那个大学教授的吐槽吗?“面膜等于细菌培养基”。其实这倒不用担心,面膜里面有很多防腐剂抑制细菌,不然出厂前,就已经成了细菌包了。 添加防腐剂是正常的,但比如说甲基异噻类唑啉酮,可能会导致过敏,已经被欧盟禁止在驻留类化妆品中使用,而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至今未对甲基异噻唑啉酮做任何修改。 敷面膜好处无几,在它的衬托下,整容打针更加科学了。
|